伍关宗:“牛王”的乡村振兴传奇(《会长传奇》专访之二)
伍关宗近照
人物简介:伍关宗,广西四野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野牧业)创始人,长期致力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与乡村振兴事业。
2014年,伍关宗带领原矿产企业转型,成立四野牧业,专注现代生态肉牛全产业链,涵盖肉牛繁育养殖、饲草饲料加工、屠宰加工与生物科技等领域。
在扶贫及乡村振兴方面,伍关宗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3万余农户通过秸秆回收、肉牛养殖增收超10亿元,累计发放分红款数百万元;他在广西青秀区、天等县等地建设扶贫车间和养殖小区,帮助2000余贫困户年均增收4000元,并带动2200余人参与肉牛产
农户、合作社养牛分红发放
在技术创新方面,他带领四野牧业与中国农业大学、广西大学等合作,改良本地黄牛,培育出增重显著的地方品种“岭南牛”,每头牛可增收超8000元。先后注册52项专利及商标,“岭南牛”品牌在2023年估值达18.3亿元,位列广西品牌价值榜第49名。
2023年岭南牛品牌价值
在他的带领下,四野牧业开展了跨区域合作,推动肉牛育肥、饲料加工等项目在安徽、湖南等地落地,深化产业链合作。截至目前,公司业务覆盖广西、安徽、云南、贵州、湖南等10个省份,带动肉牛养殖存栏超5万头,年销售额突破50亿元,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在伍关宗领导下,四野牧业先后被评为“中国农业企业500强”“广西百强民营企业”等称号,其个人也被视为广西农业产业化的领军人物。
四野牧业被国家农业农村部等部门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2024年,伍关宗当选广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协会首任会长,推动全区1876家龙头企业协同发展,覆盖脱贫地区与乡村振兴重点县。
伍关宗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融合与社会责任实践,不仅推动了企业快速发展,也为广西乃至全国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
近日,笔者邀请伍关宗以广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协会会长的身份,接受了《会长传奇》栏目的专访,揭开了“牛王”的传奇面纱。
跨界转型:从矿产到农业的破局之路
在中国南方的农业版图上,四野牧业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成为乡村振兴的龙头企业。而作为四野牧业的掌门人、广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协会首任会长,伍关宗则因开创了中国现代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的先河,而成为了中国现代农业产业优化转型升级的“缔造者”与“引领者”。
四野牧业创始人伍关宗作为广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协会首任会长发言
伍关宗与四野牧业的传奇故事,不仅是一个企业家的创业史,更是一部中国南方农业现代化的缩影。
10多年前,广西的肉牛产业仍以传统散养为主,产业链分散、技术水平低,农民增收困难。
彼时,伍关宗敏锐捕捉到生态农业的潜力,提出“现代生态肉牛全产业链”的构想,涵盖肉牛繁育、饲料加工、屠宰冷链、农业观光等领域。于是,他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放弃深耕多年的矿产行业,带领原企业转型投身现代农业,于2014年创立广西四野牧业有限公司。
然而,这一转型并非一帆风顺。
初期,农户对标准化养殖模式持怀疑态度,秸秆回收、品种改良等创新举措推进缓慢。
为此,伍关宗亲自下村屯与村民沟通,承诺“两年改变这里”。他推动土地流转、免费提供养殖栏舍,甚至以现金现结方式收购秸秆,逐渐赢得信任而获得了成功。
回收秸秆现金结算
截至目前,伍关宗带领四野牧业逐步带动了10个肉牛养殖基地的建设与投产,年销售额突破50亿元。
扶贫实践:联农带农的“共富密码”
“给我两年时间,我会改变这里。”这是2015年3月,四野牧业进驻南宁市青秀区刘圩镇谭村时,伍关宗给村民许下的承诺……
此后的两年间,从土地流转、肉牛养殖基地建设到推动秸秆回收利用、参与精准扶贫,伍关宗亲自下村屯与村民沟通交流,动员贫困户以土地、劳力入股,带领村民着力建设“田野牧歌”肉牛产业示范区……
田野牧歌肉牛养殖示范区大门
“刚开始来到谭村的时候,村民们都很热情,经常邀请我到他们家里吃饭,但是饭菜都比较简单。”伍关宗说,村民逢年过节宴请客人喝的酒水,就是很简单的“米饭泡白酒”,这令他印象非常深刻。
伍关宗说:“扶贫不是施舍式的给钱,而是给机会,让农民成为产业链的主人。”因此,他带领四野牧业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为核心,通过委托经营、入股分红、秸秆回收、技能培训等七大路径,将贫困户嵌入产业链。
秸秆回收现场
伍关宗要求公司的相关负责人:“我们公司的劳务用工、工程建设等,只要是当地村民能做的,就让当地的村民做,实惠要留给当地的人民群众。对他们来说,给钱只能解决一时的困难,关键还是得帮他们找一条致富的路子。”在农民工劳务费用结算上,伍关宗也要求公司做到现做现结,绝不拖欠。
例如,村民谭建江年轻时,在外地跟着工头跑工程,学会了开勾机,每月的收入有五六千元。“在城里做工程,虽然收入高,但经常跟着施工队到处跑,居无定所。而且城里消费比较高,没有积蓄,别说成家了,连谈恋爱都不敢想。”
听家人说有企业要入驻谭村,谭建江便抓住机会毅然辞职,贷款买了一台勾机,回到家乡参加田野牧歌肉牛产业示范区的建设。短短2年,谭建江的贷款不仅还清了,还娶妻成家。“现在在家门口工作,收入不比城里差,下班还能照顾家人,用工闲的时候还能开小车带家人去城里逛逛,非常方便。”
据悉,仅2016年一年,建成投产后的“田野牧歌”肉牛产业示范区,销售额就达到了约1.3亿元,盈利1500万元,劳务结算700万元。
此后,伍关宗要求四野牧业常年收购水稻、木薯、玉米等农作物的秸秆和大量的甘蔗尾梢,符合条件的混合活化菌种,通过不同的加工工艺制作成饲料,除供基地使用外,还远销全国各地。投产以来,累计收购和加工木薯、玉米、甘蔗叶等废弃农作物秸秆原料1.15万吨,加工制成生物秸秆饲料1万吨,销售价350元/吨,产值350万元。
“以前秸秆不是被丢弃就是焚烧处理,现在割秸秆成了村民创收的工作之一。”谭村村委妇女主任谭美玉介绍道,村民每割1吨秸秆收入75元,平均每人每天能割2吨秸秆。“另外,还有部分有条件的村民,承包了山地自种自收牧草,卖给公司获得可观的收益。”
“村民加入合作社后每年每户有4000元的保底分红;每亩土地流转年收入有1000元;农户养牛有资金补助、专人指导,收购价有企业保证;村民在基地务工每人每天有150元的收入,或者收割农作物秸秆卖给公司作为牧草,每天也有不少于150元的收入。”谭美玉动情地说道:“公司给我们创造了这么多条致富的路子,村民都变得忙起来了,还有什么理由不富起来呢?”
据统计,四野牧业在谭村的项目建成投产后,帮助该村2000余贫困户年均增收达4000元以上。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村民的支持,如果我对村民的承诺都兑现不了,企业也不会有长远发展。”伍关宗说,“两年后的2017年,眼看促进村民就业,增加村民收入,帮助贫困户脱贫……当时的承诺一件件兑现,村民的饭菜变得丰盛了,逢年过节宴请的酒水不再是‘米饭泡白酒’,而是比较有档次的酒了,一直压在心里的大石头总算放下了!看见老人用卖秸秆的钱买酒买肉时的笑容,是我最大的欣慰。”
之后,伍关宗将这一模式复制到了安徽、云南、贵州等地,覆盖3万余农户,实现增收超10亿元。其中,2023年赴安徽宿松县考察时,他主导四野牧业给该县捐赠了10万元助力乡村振兴,并布局秸秆利用与肉牛养殖项目,将“四野模式”复制至长三角。
广西四野牧业有限公司捐赠安徽宿松县10万元
科技创新:打造“岭南牛”的黄金品牌
伍关宗深知,农业现代化离不开标准化。为此,他致力于标准化体系的建立。于是,他主导四野牧业联合8家科研院所,制定了“六统一”的管理标准:统一品种、技术、防疫、配方、饲喂、销售,并将这一标准对超过6000名养殖户进行了培训,其中贫困户2000余人。
“六统一”体系的建立,不仅提升了养殖效率,更让农户从传统经验转向科学管理。
2019年,四野牧业通过了“国家肉牛养殖标准化示范区”验收,成为南方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
目前,通过“六统一”管理模式,四野牧业带动3万余农户养殖存栏超3万头,6000多名养殖户人均年收入近2万元。
与此同时,在伍关宗的规划下,四野牧业以科技驱动生态循环,全力打造“种养结合”的生态链:肉牛粪便加工为有机肥反哺农田,秸秆饲料化减少焚烧污染,养殖废水经处理后用于灌溉,形成“牛-肥-草-牛”闭环……这一生态循环模式,被农业农村部评定为“绿色经济的鲜活样板”。
值得一提的是,为突破本地黄牛生长慢、效益低的瓶颈,伍关宗带领公司通过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广西大学等科研机构,耗时数年,终于培育出适应南方气候的肉牛新品种“岭南牛”——该品种比传统黄牛增重400斤以上,每头可为农户增收超8000元。
岭南牛
借此契机,伍关宗主导制定出145项肉牛养殖标准,牵头编写了《肉牛良种引种与繁育技术范》广西地方标准,推动产业从粗放走向精细化,并同步推进品牌化战略,“岭南牛”商标在2023年估值达18.3亿元,跻身广西品牌价值榜前50名。
除了在科技方面进行创新,伍关宗还是一位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跨界合作创新者——他打造的“田野牧歌”乡村振兴田园综合体,将农业与文旅进行了跨界深度融合,在这里,游客可体验肉牛养殖、品尝特色牛肉、参与农事活动。
这个项目,伍关宗将农耕文化融入企业标识,以“田野牧歌”命名示范区,打造琉璃瓦牌楼、牛文化雕塑等景观,赋予农业以美学内涵。这种文化塑造不仅提升品牌溢价,更唤醒城市游客的乡土情怀。
这种“农业+文旅”模式,使四野牧业跳出单一养殖,成为三产融合的典范。
2018年,“田野牧歌”获评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景区年接待量超10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民宿产业发展。
次年,伍关宗成为广西唯一的“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项目”入选者。
伍关宗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项目
此外,伍关宗还将产学研进行深度融合,主导四野牧业与高校共建实训基地,并亲自授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跨域布局:构建全国肉牛产业生态圈
令人敬佩的是,伍关宗的视野及产业版图并不局限于广西。他除了跨界进行产业融合创新发展,他还跨越区域进行布局,将“岭南牛”模式复制到广西各县域乃到全国相关省份和地区。
近5年来,伍关宗率队先后考察广西天等县、河池东兰县、防城港上思县、安徽望江县、重庆丰都县省份区域,不断推动肉牛育肥、饲料加工项目落地。
在安徽望江,伍关宗提出的“秸秆回收-生物饲料-育种育肥”循环产业链方案,很快便与当地政府达成成了共建现代化养殖基地的合作。
安徽望江县肉牛秸秆变肉产业集群项目开工仪式
据悉,目前,四野牧业业务已覆盖广西、安徽、云南、贵州、内蒙等10多个省份,建设了饲料加工厂、有机肥加工厂、肉牛育种场、肉牛育肥场、生物菌剂厂、畜禽交易市场、肉牛屠宰厂、食品加工厂、乡村文旅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动全国肉牛存栏超5万头,年销售额突破50亿元。
2024年,伍关宗众望所归地当选广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协会首任会长,并整合全区1876家龙头企业资源,推动54个脱贫县实现产业全覆盖。他提出了“绿色农业+技术推广”的战略目标,计划未来五年布局10个万头种源基地,打造百亿肉牛产业园。
至此,在伍关宗的领航下,四野牧业先后成为了中国农业企业500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肉牛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种业阵型企业、自治区农业龙头企业、自治区扶贫龙头企业、自治区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四星级)、自治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等,围绕肉牛产业核心,逐步形成了以饲草饲料加工供应、良种肉牛育种育肥、有机肥加工销售、肉牛屠宰加工与冷链物流、农业休闲观光等为主业的发展格局。
初心与未来:乡村振兴的“长期主义者”
“农业需要耐得住寂寞。”伍关宗常对团队强调。从最初的秸秆回收到后来的生物科技研发,他始终将农民利益置于首位。
在南宁青秀区谭村,曾经用“米饭泡白酒”待客的村民,如今已纷纷开上了小车、住进了新房;焚烧秸秆的田野被标准化牛舍取代,成为国家肉牛养殖示范区。
伍关宗告诉笔者,2025年,四野牧业启动了“智慧牧场”计划,引入物联网监测牛群健康,开发牛肉深加工产品。
面对未来,伍关宗规划四野牧业向生物科技、数字农业延伸,建设智能化牛舍和电商平台,并计划五年内带动10万农户。
伍关宗的目标是“让中国南方牛肉走向世界餐桌”,而他更深的愿景,是证明乡村振兴不仅能脱贫,更能创造可持续的繁荣。
他坚信,农业不仅是产业,更是一种责任与情怀。
这就是伍关宗以企业家魄力与农民情怀,将一家转型企业打造成国家级农业龙头的传奇故事。
他的故事不仅是产业创新的范本,更诠释了“授人以渔”的共富哲学。正如他所说的:“企业的价值,在于让每一寸土地、每一个农户都成为产业链上的黄金节点。”
我们相期待并相信,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伍关宗这位“牛王”,将以创新与实干的行动,继续谱写更多属于中国农业的“田野牧歌”传奇辉煌篇章。
(作者:王祖能 南宁市作家协会会员,现任广西民族文化发展研究会执行会长,资深新闻媒体人,曾任中央媒体驻广西及东盟负责人)
热门文章
L'ATELIER DE JOËL ROBUCHON HONG KONG 延续十八载辉煌传奇 今夏载誉回归置地廣塲
Banque Raiffeisen Partners with nCino for Intelligent Loan Management to Drive Credit Chain Digitali
全球青年传播人才“浙”里第一站 义乌市首届国际文化才艺交流大赛启幕!
2025“蓉漂杯”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 金牛·重点产业园区专项赛圆满举行
活久见!今年第一个爆款角色,烂人设被董子健翻出花来了
Axi 在澳大利亚悉尼庆祝 Axi Select 的两位交易者获得 100 万美元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