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携手法大大电子合同,打造绿色火锅品牌
1月9日,法大大与企业绿色发展研究院联合发布了《2023年签约减碳与低碳办公白皮书》,该白皮书基于《低碳办公评价》标准倡导的创新减碳技术应用方向,深入剖析企业低碳办公场景及签约减碳价值。为践行“双碳”理念,拓宽企业减碳思路,法大大将陆续呈现各行业龙头企业的低碳办公和签约减碳的有效实践,以期为更多企业提供参考。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餐饮行业稳步发展,但2020年新冠疫情重创了餐饮行业,大量餐饮门店关门,餐饮市场规模下降至4万亿元。后疫情时代餐饮行业逐步升级转型,通过线上渠道、数字化升级等方案逐步减少疫情对餐饮业的影响,并有效推进餐饮企业标准化与规模化进程。红餐产业研究院的测算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餐饮数智化市场规模将达到117.63亿元,同比增长42.9%,餐饮业已进入数智驱动时代。
研究发现,餐饮行业自身运营碳排放绝对数量不高,据估算,2021年餐饮行业(范围一、二)的碳排放总量约为4500万吨二氧化碳,但其分布面广、供应链路长、连接多个行业、参与消费者众多等特点。
海底捞品牌创建于1994年,历经20多年的发展,海底捞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已经成长为国际知名的餐饮企业。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中国大陆地区共有1349家海底捞餐厅,港澳台地区共有22家,整个大中华区的海底捞餐厅共计服务顾客超过2.76亿人次,同时拥有注册会员超过1.16亿人。为了建立目标导向式的管理机制,海底捞已设立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以2021年为基准年,2022年至2026年,平均每年的百万元营业收入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12%;以2018年为基准年,到2025年底,单店平均用电量降低10%。
资料来源:《2023年签约减碳与低碳办公白皮书》
除建立减碳目标导向性机制,海底捞更通过数字化手段带动行业创新发展,有效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据《2023年签约减碳与低碳办公白皮书》所示,依据“签约减碳”计算模型测算,海底捞通过使用法大大电子签年度线上合同签署量高达约63.44万份,全年降低约110吨二氧化碳当量的碳排放。
资料来源:《2023年签约减碳与低碳办公白皮书》
制度与宣导,打造绿色火锅品牌
海底捞积极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并制定了多项内部制度规范,包括《门店日常废弃物处置管理制度》和《门店垃圾分类操作指导》等,以规范门店的废弃物处置方式。鉴于其餐饮门店运营的业务特点,海底捞高度重视餐厨垃圾管理,不断优化餐厨垃圾处置方式,并关注温室气体减排和塑料制品替代等问题,致力于成为最绿色的火锅品牌。
低碳办公,绿色经营,践行企业社会责任
海底捞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也涉及到低碳办公。在海底捞的办公室中,员工们采取了一系列低碳办公措施,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首先,海底捞鼓励员工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非机动车来上下班,以减少交通拥堵和碳排放。公司还提供免费的自行车和电动车充电点,方便员工使用低碳出行方式。其次,海底捞在办公室内部也采取了一系列低碳办公措施。例如,公司使用节能灯泡和节能电器设备,减少电力的浪费。同时,海底捞还鼓励员工在工作中使用双面打印和回收利用纸张等低碳办公方式。
在面对消费者的门店端,海底捞积极响应低碳环保理念,与消费者共同推进“双碳”目标。在门店内,通过指示牌和电子屏宣传文明用餐、杜绝浪费的消费观,并推出相关环保产品,让消费者参与到低碳减排的社会公益行动中。例如,海底捞做出了“每售出一整锅1200g的沙棘火锅,就向中国扶贫基金会捐赠一棵沙棘树”的承诺,让消费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环保意识,同时并倡导了绿色低碳的正向社会意义。
电子签约,助力行业驶入降本增效快车道
在推进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海底捞于2019年率先在人力资源场景上线了电子签系统,全面实现人力资源场景的线上化管理,在线签署入、转、调、离各环节的文件及合同,包括劳动合同、用工协议、员工风险告知书、员工培训书等,提升门店用工管理效率,降低因合同签署不及时带来的用工风险,更直接减少纸质合同签约的纸张浪费、快递运输低效、包装浪费等问题。
除此之外,海底捞针对餐饮行业的用工特性,研发并上线了“乐才”服务业SaaS+Paas一体化劳动力及人力资源管理平台,为其他连锁餐饮品牌提供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包括考勤排班、员工管理,在员工管理模块使用电子签在线签署员工合同及文件,年度可有效节约数百万张纸。
值得一提的是,海底捞不仅在餐饮行业的数字化减碳方面位于领先地位,更通过实践、应用带动了整个行业的数字化升级,提升行业用工效率,降低用工风险,显著减少纸张浪费,为公司和其他连锁餐饮品牌节约大量成本。
热门文章
特斯拉上海新超级工厂项目启动,官方曾称“里程碑式项目”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再提速 两家农商行将被吸收合并
小鹏汽车“降速掉队”,新车X9能让何小鹏睡个好觉吗?
再塑住房“双轨制”:保障房建在哪?对商品房影响几何?
新闻早茶|60个!珠海老旧小区上演“变形记”!
ETF迎“大年”:总规模突破2万亿,14只ETF年内吸金超百亿